在西餐中,“沙拉”是大资本很重要的一种菜式。甚至在我们隔壁的日本、韩国、东南亚等地大资本,沙拉都是餐桌上的常见菜。
可是,在中国,沙拉却不怎么受欢迎。
当明星网红、健康人士大推特推各种五彩缤纷的沙拉时,很多中国人都默默地点了“×”。
即便偶尔尝试了下“轻食”,但总感觉“吃了个寂寞”……
这是为什么呢?
其实,这并不仅仅是个人口味问题,背后还藏着一整套的中华文化基因与千年饮食智慧。
展开剩余88%一、吃“热的”,是中国胃的信仰中医常说“脾胃为后天之本”。而生冷寒凉的食物,一直被传统养生视为“伤阳气、损脾胃”的存在。
沙拉中的生蔬菜,性质偏寒凉,也就是“生冷”。直接吃下去,需要消耗身体自身的能量去“暖热”它——对很多人来说,吃完不仅不满足,反而容易胃胀、不舒服。
相反,热炒、蒸煮的温热菜肴,带着“锅气”上桌,被认为更易消化、更滋养人。
所以中国人习惯喝热水、吃热饭大资本,连水果都有人要蒸着吃——这不是矫情,是刻在骨子里的健康观。
二、我们追求的,不只是“原味”那么简单西式沙拉强调食材本味,酱汁也尽量简单:油醋汁、蛋黄酱、酸奶酱……吃的是清爽与原生态。
中餐讲究的是“火候”和“锅气”,也就是食材在高温爆炒下发生美拉德反应所产生的独特焦香风味。这是生冷沙拉完全无法提供的美妙体验。
而中餐的调味,更是一场复杂的调味艺术。中餐追求的是咸、鲜、香、辣、甜的多层次融合,以及酱油、醋、蒜蓉、辣椒油、花椒油、芝麻酱之间的微妙平衡。
传统沙拉的酱汁对很多中国人来说可能显得过于简单、生涩或油腻,对食欲的刺激远不如一勺子老干妈。
烹饪还能改变食材的质地和口感。蔬菜炒过之后会变软、出水、吸收酱汁,这种口感是生脆蔬菜无法替代的。
总的来说,中餐的灵魂在于烹饪和调味,追求的是一种复杂的、融合的、经过转化的味道。
三、凉拌 ≠ 沙拉,中国也有自己的“冷吃哲学”看到这里,或许也有人会跳出来说:不对啊!中国也有凉拌菜啊!
是,没错,但是!我们很少直接吃生拌叶菜啊。
像黄瓜、木耳、海带丝、豆皮这些,或是焯水、或是腌渍,总会经过一步处理;调味也强烈得多:大量蒜末、辣椒油、陈醋、生抽,甚至是白酒……
这同样是源自于刻在中国人灵魂深处的“杀菌”和“安全”观念。
我们担心生食蔬菜的寄生虫卵和农药残留问题,只有经过高温烹煮,在心理上就进入了“安全区”。直接生吃蔬菜,尤其是叶菜,对于老一辈人来说,可能会下意识地觉得“不干净”、“有风险”。
虽然现在农业技术已经很发达,很多蔬菜也已能安全生食,但文化记忆和饮食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。
四、传统认知:沙拉在饭桌上不算“正经菜”在“吃”这件事上,中国人是非常讲究的。一顿被认可的“正餐”,通常需要有“硬菜”——通常是经过精心烹制的肉类或鱼类(比如红烧肉、清蒸鱼、炖鸡汤)。如若不然,则会怀疑宴客者的热情与诚意。
那沙拉呢?在很多中国人看来,沙拉更像是一种“前菜”(开胃菜)、减脂餐甚至是零食,它只能是稍微“打牙祭”的配角。
如果请客吃饭的时候端出一大盘“草”……可能会被怀疑:“是不是对我有意见?”
这不是挑食,而是饮食观的强势影响排斥沙拉,不是落后或保守,而是中国胃在漫长历史和深厚文化中形成的独特“味觉人格”。
它追求热香、重视火候、钟爱复合调味、相信温热养人——这一切,都让沙拉这种“生冷原味”的吃法,显得格格不入。
当然,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接受沙拉,但往往还会“本能”地加上一点“本土化改造”:
选择烤过的鸡肉或牛肉;
加入更多熟悉的食材,如玉米粒、鸡蛋;
使用更符合中式口味的酱汁,如芝麻酱、焙煎芝麻汁、甚至是老干妈风味的调料……
有人说:吃,是一种文化行为。
你的胃,早就被文化写好了代码。
而这,恰恰是饮食世界最有趣的地方。
以上就是关于中国胃和沙拉那些事~
对此,你有什么看法呢?你喜欢吃沙拉吗?
发布于:浙江省实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